欢迎您访问开云登录入口门户网站!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公司新闻

新时代加强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工作思考

发布时间:2023-12-26 22:11:05 作者: kaiyun官方登录入口 来源:kaiyun官方网站下载APP下载

  

  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的潜在能力的重要标志,大学办学水平的提高,重点是建设一支宏大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深刻认识新时代加强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意义,深化探究何为师德、教师何以立德、如何育德,是党建工作者亟须研究的重要课题。

  尊师重道是中华优良历史传统文化与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内容。古人尊师而重道,“师”与“道”之间,是共生共存、辩证统一的关系,谓之“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中国传统社会对于师者的个人品德、家国情怀、社会责任、行为举止、专业素养都有着较高的要求,中华优秀民间传统文化蕴含的丰富且深刻的师德师风底蕴,为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历史借鉴与文化滋养。

  其一,“师”以传“道”为追求。“传道”是“师者”的第一要求,正所谓“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一个老师,如果只知道“授业”“解惑”而不“传道”,充其量只能是“经师”“句读之师”,而非“人师”。古人云“经师易求,人师难得。”“经师”与“人师”的根本区别就在于是否“传道”,是否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在中国古代,贤师以“道”为尊,“千金不卖道”,不以学问牟利,且无偿教育并资助清贫爱学之子,颇具风骨。正是这种“谋道不谋食”的品质,使得教师赢得了古往今来社会大众的尊重。

  其二,“道”存之于“师”。荀子有云,“《礼》《乐》法而不说,《诗》《书》故而不切,《春秋》约而不速。方其人之习君子之说,则尊以遍矣,周于世矣。故曰:学莫便乎近其人。”意思是,崇敬良师是最便捷的学习途径,若上不崇师、下不尚礼,仅读些杂书,那么尽其一生也不过是一介浅陋的书生而已。要寻“道”,必先有“师”,故曰,“古之学者必有师”。“师哉师哉,桐子之命也”,强调童子得道成才的希望在于老师也是同等意思。

  其三,“师”以修“道”为毕生之乐。《荀子致士》载:“师术有四,而博习不与焉。尊严而惮,可以为师;耆艾而信,可以为师;诵说而不陵不犯,可以为师;知微而论,可以为师。”意思是说,成为教师的方法,除了要有渊博的学识之外,还应具备四个基本条件:态度庄重有威严,使人敬畏;品德高尚,使人信服;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专业素养深厚,用心从教。由此可见,古之贤师已经充分认识到师德师风对于教育教学的重要性。“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是学生言行举止的楷模,教师的人格是进行教育教学的基石,师道尊严首先是因为教师德高身正,严于自律,对学生才能具有示范引领作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高等教育发展和高校教师队伍建设。习关于师德师风的系列重要论述,为科学认识新时代师德师风的深刻意涵提供了根本遵循。

  习关于师德师风的系列重要论述的核心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提出“四有好老师”,强调以“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作为衡量好老师的标准;二是提出“四个引路人”,要求广大教师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三是提出“四个相统一”,指出教师要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言传和身教相统一、潜心问学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四是强调学习黄大年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爱国情怀,教书育人、敢为人先的敬业精神,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高尚情操;五是提出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六要”,即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的师德要求;六是强调“教师要成为大先生,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示范,促进学生成长为全面发展的人”。

  为师者,应以德为先。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习立足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从“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层面,对新时代教师的思想政治、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提出了新要求。

  其一,“大德”,即正确的政治品德。习指出:“老师肩负着培养下一代的重要责任。正确理想信念是教书育人、播种未来的指路明灯。”这就要求高校教师要始终同党和人民站在一起,自觉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忠诚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用好课堂讲坛,守好校园阵地,积极引导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有理想信念”是对高校教师师德的政治要求,也是高校教师应该具有的政治品德。

  其二,“公德”,即符合社会规范的正确价值理念和观念。“教师作为社会中多样化实践者中的一类群体,因其所从事教化职业的特殊性和所扮演的师者角色的社会性,更成为影响公德规范培育和践行效果的极其重要的影响变量。” “师者,人之模范也”。为人师者,更需要认同并践行符合社会规范的正确价值理念和观念,做学生言行举止的榜样楷模,发挥与学生“零距离”的道德榜样作用和示范引领作用,以自身的言行举止带动学生养成正确的社会公德认知,主动践行符合社会要求的道德行为。

  其三,“私德”,即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个人品德修养。“老师是学生道德修养的镜子”“老师的人格力量和人格魅力是成功教育的重要条件” “合格的老师首先应该是道德上的合格者,好老师首先应该是以德施教、以德立身的楷模”。高校教师应自觉坚守精神家园、坚守人格底线,带头弘扬社会主义道德和中华传统美德,不断提高道德修养,提升人格品质,并将正确的道德观传授给学生,以自己的标杆模范行为影响和带动学生,才能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教师的职业特性决定了教师必须是道德高尚的人群师者为师亦为范,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新时代加强高校师德师风建设,要在廓清当前高校师德师风现状、厘清当前加强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必要性的基础上展开。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高校教师是高校建设和发展的主力军,是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更是打造中华民族“梦之队”的筑梦人。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内外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加剧,特别是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不时出现,网络舆论乱象等多种因素,对于教师队伍的思想状况产生复杂的影响。面对新时代新要求,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高校教师队伍建设,高校在师德师风建设方面举措频出,取得了良好的师德师风建设效果,但也仍存在一些共性问题。一是教师队伍建设存在“重业务、轻思想”现象。部分高校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把握上存在偏差,将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过度指标化、绩效化,教师培养集中在出国研修、业务培训、项目支持等方面,使得教师对于自身能力业绩的关注远超对于师德师风状况的要求。二是思政教育工作存在“重学生、轻教师”的现象。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教师精心栽培与引导,而教师由于职业的特性,一般被理所应当地认为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和人格品质,反而忽略了“教育者应先受教育”之思,使得师德师风建设在一定程度上浮于表面、流于形式。三是师德师风考核存在“重结果、轻过程”的现象。大多数高校严格执行师德师风“一票否决”,但更多是重事后惩处、轻事前防范,对于师德师风苗头性、倾向性问题置之不理、任其发展,甚至存有侥幸心理。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大计,师德为本。为师先为人,高校教师作为新时代学生的“系扣人”“引路人”,更要具备良好的师德师风自觉,以自身崇高道德品质和良好形象育新人。在新时代背景下迫切要求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深刻反映了当今世界和时代发展的趋势和要求。

  其一,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是深化高校教师队伍发展的必然要求。“师德师风是评价教师队伍的素质的第一标准。”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关键在于提升高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而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在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中起主导和引领作用,是教师整体素质提升的关键。这就要求在新时代深化高校教师队伍发展,必须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为核心,推动高校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

  其二,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加强高校师德师风建设,促进高校教师“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时刻牢记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才能在课堂内外有效引导青年争做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引导大学生把个人理想融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将个人的幸福与人民的幸福相结合,在为人民谋幸福中放飞理想、书写青春篇章。

  其三,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是新时代教育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使命的必然要求。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归根到底靠教育、靠人才。要坚持把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教育的重要使命。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是引导广大教师成为心怀“国之大者”,促进高校教师锐意进取、深刻理解把握时代潮流和国家需要,以自身优良作风、高尚品质为党和国家培育时代新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源源不断有生力量的重要举措。

  “师德师风建设应该是每一所学校常抓不懈的工作,既要有严格制度规定,也要有日常教育督导”。做好新时代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工作,需要在把握基本规律的基础上,坚持问题导向,不断加强和实现高校教师师德师风内生动力的持续生成和有效传导。

  (一)“正”突出思想正德,用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

  教育具有政治属性,我国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了教育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治国理政服务的政治功能。高校教育理直气壮讲政治,首先体现在高校教师旗帜鲜明讲政治。

  一方面,要健全和落实教师政治理论学习制度,开展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系统化、常态化学习,重点加强习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学习,以科学的理论武装高校教师头脑。另一方面,要加强和推进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准则教育和法治教育,在提高高校教师职业能力素质的同时,提升高校教师依法执教、规范执教能力。再者,要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建设实践,积极组织各类利于师德师风建设的社会实践活动,把师德师风的基本要求与内容融入到各类实践中,在实践参与中增强教师核心素质、提升教书育人能力。

  (二)“领”突出党建引领,充分发挥教师党支部和党员教师作用

  “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在党管人才的领域,更应强化党的领导,把教师师德师风建设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基础性工作,始终贯穿于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全过程,充分发挥教师党员以身作则的带头模范作用,有效提升高校教师师德师风建设质量。

  一方面,要加强教师党支部建设,使教师党支部成为涵养师德师风的重要平台,充分发挥基层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配齐配强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对标新时代党建工作总要求,对标落实高校党建重点任务,对照党支部“七个有力”普遍要求,将师德师风建设全方位全过程地融入到支部建设工作中。开展好“三会一课”、主题党日,将师德师风教育融入其中,不断锤炼党员党性、凝聚支部战斗力。开展谈心谈话、组织生活会和民主评议,以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斗争武器督促党内同志互相帮助、共同提高。组织宣传凝聚服务群众,重点加强对青年教师、海外归国教师和高层次人才的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另一方面,强化教师党支部政治功能,明确教师党支部在教师队伍建设中履行政治把关和师德把关职责,定期总结和改进支部师德师风状况,充分发挥支部教师党员在高校师德师风建设方面的引领作用。

  (三)“育”突出师德典型,持续开展优秀教师选树宣传

  “伟大时代呼唤伟大精神,崇高事业需要榜样引领。”推进高校教师师德师风建设,需要充分发挥师德典型的榜样引领作用。师德典型选树是推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举措,已选树表彰黄大年、钟扬、朱英国、曲建武、张桂梅、王红旭等一批具有高尚师德师风的优秀教师,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新时代继续推进高校师德师风建设,要通过多种渠道持续开展优秀教师选树和宣传活动,充分发挥师德典型的无穷榜样力量。

  一方面,建立健全优秀教师选树宣传机制,既要根据师德师风建设要求制定科学明确的优秀教师选树标准和选树机制,保障选树结果的公正公开且具有信服度,又要在坚持实事求是基本原则的基础上,以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加强对师德典型榜样的宣传传播,扩大师德典型的榜样影响力。另一方面,加强并完善教师荣誉表彰体系建设,要通过常态化、制度化开展新教师“第一堂课”引荐勉励仪式、优秀教师表彰和老教师荣休仪式,强化优秀教师的正向激励和引领作用,营造见贤思齐、崇德向善的师德师风建设浓厚氛围,引导广大教师从“被感动”到“见行动”,激励教师向榜样学习,争做“四有”好老师、争当育人“大先生”。此外,还要通过多种方式加强对高校教师的人文关怀,着力解决教师急难愁盼的实际问题,增强教师的获得感、幸福感,培养造就更多具有良好师德师风的优秀教师,从源头保障师德典型选树宣传的持续推进。

  (四)“润”突出文化润德,用中华优良历史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滋养教师心灵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以良好的文化环境浸润滋养师德师风的养成,不仅能有效提升高校教师的职业认同和职业自信,也能进一步激发高校教师道德发展的内驱动力,有助于师德师风建设走向常态化、长效化。

  中华优秀民间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涵养高校教师师德师风的优良文化“土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德”、重“仁”、重“和”,“师道”文化沿袭数千年,内涵丰富、底蕴深厚,是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突出优势和鲜亮底色。革命红色文化生发于中国“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正确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不懈奋斗”的宏伟征程,蕴含着一脉相承的红色基因与优良传统,是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底气提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科学的文化,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精髓,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是“当代中国人民最鲜明的精神标识”,是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动力源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三者互为补充,共同构成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文化源泉。新时代深入推进高校师德师风建设,要充分的发挥文化涵育功能,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扎实推进高校教师师德师风建设。

  (五)“立”突出规则立德,强化教师的法治和纪律教育

  扎实推进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必须要有完善的制度规范与政策文件作保障,即要突出规则立德,以相关制度规范和政策文件的宣传解读强化教师的法治和纪律教育,增强教师对师德师风违规违纪行为的认识,以制度的刚性约束培养师德师风。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相关部委先后就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出台了一系列重要法律和法规文件,主要有《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教育部,2014)、《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教育部,2018)、《教育部关于高校教师师德失范行为处理的指导意见》(教育部,2018年)、《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教育部等七部门,2019)等文件,为高校师德师风建设提供了行动指南。此外,在《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改革的意见》(中央国务院,2018)、《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教育部等七部门,2019)相关文件中,精确指出党员教师要“争做四有好教师的示范标杆”,要“建好党员教师队伍,使党员教师成为践行高尚师德的中坚力量”。与此同时,教育部先后出台《教育部关于全面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的意见》(2018)、《研究生导师指导行为准则》(2020)等文件,对研究生导师师德师风行为提出具体实际的要求,进一步强化了高校师德师风建设要求。

  上述相关文件明确了高校教师应遵守的职业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划定了师德师风底线和红线。新时代推进高校师德师风建设,要在对有关规定法律政策文件进行系统梳理的基础上,依托党支部、相关学习会议、组织活动,在高校广泛、深入开展宣传教育和警示教育,积极引导教师自律、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坚守师德底线,严守师德红线,杜绝师德失范。

  (六)“尊”完善体制机制,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

  师德师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要一直完善相关体制机制,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各负其责、学院具体落实、教师自我提升、学生尊师敬师的良好格局,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

  其一,要建立健全学校党委、院(系)党组织、教师党支部三级联动工作机制,强化高校基层党组织在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工作中的引领作用。高校各级党委、党组织要将师德师风建设纳入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清单,为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各项工作提供坚实保障。学院党委(党总支)书记要切实履行教师师德师风第一责任人职责,把好教师“入口关”,全方位考察教师师德师风,积极运用制度和规范有效引导师德师风正面行为。其二,要建立健全校风、学风与教风共抓机制,厚植校园师道文化,引导广大高校学子一同营造尊师重教的校园氛围,“让广大教师安心从教、热心从教、舒心从教、静心从教,让广大教师在岗位上有幸福感、事业上有成就感、社会上有荣誉感”。

  (作者许和山,厦门大学法学院党委书记;江春萍,厦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务秘书)

  上一篇:西南政法大学服务中新(重庆)战略性示范项目建设工作推进交流会在该校举行

上一篇:警觉众创空间或许便是个坑

下一篇: 立师德筑师魂_教育_建造_的开展

首页

© 2009 Copyr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开云登录入口  版权所有  

0551-65326529

  
0551-65326529